Copyright ? 中國民間人才網 京ICP備2023017440號
北京墨箋香文學社高級社員王小榮(四川宜賓)
2014年5月9—12日,我與陳代勛副校長、李光清主任一起到巴中一中參加省校長協會信息工作會,在西充太平鎮吃了中午飯后已經是3點了。吃飯時,一支來自湖南的、由5位盲人組成的賣唱隊所演唱的紅歌很到位,唱出了原味,很動人。李光清還代表我們去獻了愛心。往南充走時,途經南充儀隴,大家決定下高速公路到朱德總司令故里看一看。當時已經是下午快到5點了,離閉館不遠了。我們一行3人(鄧清倫在車中休息)立即在紀念館南門購買上最后一班觀光車票到朱德紀念館。
在朱德紀念館里陳列室中,陳列著朱德的一些書信及其它文稿手跡(據說都是原件的復制品),我看到一份朱德在抗日戰爭期間寫給陳玉珍女士的信。展件放在玻璃柜中,信封寄出地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信的內容雖然不能觀看全貌,但從可見處閱讀,有“……家中支持多賴你奮斗,我對革命盡責,對家庭感情較薄亦是常事,望你諒之。我母親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親現在還在否,川北家中情況如何望調查告知。莊弟及理書、尚書、寶書、許明揚等……”及“……均不宜來。我為了保持革命軍隊的良規,從來沒有要過一文錢,任何閑散人來,公家及我都難招待,革命辦法非此不可”等問及家人的情況,最后還有“家庭累事均由你處置,我從不過問,手此致復,并問親友均好”等語。我當時就覺得陳玉珍女士是我們南溪人,這些信該在南溪才對呀。還沒來得及細看,紀念館閉館時間到了,匆忙中照下這封珍貴的信。
出了紀念館,沿著小路,來到琳瑯山朱德故居。據景區內賣小食的主人說,這個故居并不是朱德出生地,是朱德養父母住的地方,也是朱德從小生活的地方。這是一座典型的川北農家大院,內部存放些那些年代中的家具、農具及朱德及其家人用過的物品,還有一間是專門用來釀酒的小作坊,里面的釀酒工具件件俱全。故居旁邊的“雙柏林”“琳瑯井”等是當年朱德讀書、生活、勞動的地方。
朱德寫給陳玉珍的信 王小榮攝于2014.4.10
一位在故居旁邊擺攤設點賣小吃的大娘講,朱德從小就過繼給他的三叔朱世連,他是隨三叔長大的。三叔也是一個租一個地主家地做農活的,是佃農,但開了一個做酒的家庭作坊,做點小生意,沒有兒子。朱德生身父母家窮,因此把朱德從小過繼給他的三叔。朱德的養父母雖然沒有文化,但全力支持朱德讀書,希望朱德能有出息。因此,朱德在給陳玉珍的信中才有“我母親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親現在還在否,川北家中情況如何望調查告知”之說。解放后朱德回過一次養父母家,看望親人。朱德老家的親人也到過北京,還照了像。陳列館中還保存了朱德給老家所在地基層組織(當時是公社)寫的信。
筆者在朱德故居前
這個攤主還說,朱德能讀書,除了他的養父母支持外,還有當地的一個開明的丁姓地主的支持,就是朱德養父母的佃主。朱德小時看地主的子女上學讀書(藥鋪埡私塾),就隨著去聽,被地主發現,地主說這個娃兒一舉一言有大氣,今后肯定有出息,于是不收任何費用讓朱德跟著自己的娃兒一起到丁家私塾上學直至朱德外出求學都在支持他。她還說,解放后各地斗地主分田地,搞得地主們很慘,但這個丁姓地主及家庭除了田地房產被分外,都沒有受過多大的罪,包括當地的其它地主除了田地等家產被分外也都沒有受到多大的沖擊。攤主說,這些地主是粘了丁姓地主的光。她還給筆者者講了一些關于當地朱德的如走夜路頭上有光團指引等傳說故事。
天下著細細的小雨,在細細品味朱德故居中的各種陳列品(完全是一種農民家庭生活狀況)中,時間也快到6點。原還想著到朱德出生地就是“朱家大院”去看看,但一個賣水果的攤主說,朱家大院很大,有二十多間屋,離此還有很遠,要翻坡下去。他給我講,朱德生父朱世林的墳地就在馬鞍鎮毗鄰的雙龍鄉梁山村二社鐘家灣的小山下。那里也是一個“風水寶地”,老地名就叫“轎頂包”。遠遠看去那小山就是一頂轎子,又象過去做官之人所帶的官帽,當地人喊“官帽山”或“轎頂山”。因為當天還要到巴中,沒有時間了,就沒有到朱德生身父母故居去了。
朱德紀念館內 王小榮攝于2014.4.10
在南溪,陳玉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士。早在北伐時期,她就隨朱德一起到過武漢、南昌等地。后來,受朱德之托回到南溪,并將朱德的母親和養母、侄兒理書、尚書及內侄許明揚等人接到南溪,理書、尚書和許明揚在南溪縣城城西的魯班廟上學讀書。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陳玉珍的家被國民黨南溪地方政府查抄,并迫令交出朱琦等人,陳玉珍托人將朱德的兩位母親及朱琦等人送到城郊一個叫做古永庵的庵(這個庵在古永,現已不存)里躲了起來,才免于受害。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為防止國民黨不擇手段迫害共產黨人的家屬,地下黨員莫云臣把當時只有19歲的朱琦送走,隨后又由地下黨組織將朱德的兩位母親等人分別轉移居住。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后,陳玉珍又變賣家產獲資1000元,派人送去儀隴朱德老家,供朱德兩位母親生活之需。
紅軍將帥碑林 王小榮攝于2014.4.10
南溪解放后,陳玉珍把珍藏在家的一箱朱德留在南溪的物品交給南溪縣政府,內有朱德與她的來往信件和朱德留下的日記、朱德在南溪時讀過的1500多冊書,這些文物全部由瀘州市圖書館收藏。文化大革命時期,造反派闖進了陳玉珍的家,抄走了時為“黑司令”朱德給陳玉珍的信件和朱德、孫炳文在南溪時留下的字幅聯語等文物兩大箱,被這些無知的造反派全部燒毀,同時還占了陳玉珍在官倉街的家,只留給陳玉珍及其侄女二人一間住室。1967年10月,陳玉珍因病去逝,葬于南溪七洞湖左側山坡上。
這次到巴中開會,我們幾人利用休息時間還到紅軍將帥碑林、恩陽古鎮看過,這是當年紅四方面軍的活動之地。恩陽古鎮只是當年紅四方面軍一個團的后勤供給處。古鎮其實就是轉彎的略呈“7”字形的小巷,保存、打造得還是比較好。當年紅四軍入川時只有4個師1.4萬人,在不足一年的時間里,就建立了東起至城口,西至嘉陵江,北據鎮巴、寧強,南控營山、渠縣,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縱橫23縣(市)的紅色根據地,被毛澤東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個大區域”,紅軍隊伍擴大到5個軍8萬余人。
恩陽古鎮 王小榮攝于2014.4.11
4月11日,聽原巴中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市委副秘書長王國旗結合紅四方面軍發展壯大的歷史所作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專題報告。王國旗在報告中舉了一個例子,說當年國民黨政府出10萬元現大洋買陳毅的人頭,這10萬元現大洋以當年巴中地區的購買力與現在的購買力比較,相當于現在上千萬人民幣。陳毅多次與當地老百姓一起進城過關卡,但是面對國民黨官兵的盤查,面對10萬現大洋的誘惑,沒有一個人出來指認陳毅,陳毅還是大搖大擺與這些老百姓進城過關卡。
2014.4.11上午筆者(第一排右起3)在達州一中會場聽王國旗作報告
王國旗在給參加黨校學習的當地中青班講課時也舉這個例子。之后問那些青年干部,如果是今天,有人出幾千萬人民幣買在座某人的人頭,有人會出賣你嗎?課堂上都無人回答。但在課后有領導就給他講,不說出上千萬,就是出500萬、100萬甚至50萬買我們的人頭,肯定有人賣我們的頭。另一領導說,50萬都太貴了,10萬都有人出賣。另有一領導說,如果不負法律責任的話,說不定不要錢都有人要干。我聽了這個故事,為那些課后敢說真話的青年干部鼓掌。這個例子很有說服力,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基礎在當年的牢靠性。我們黨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始終根植于人民群眾之中,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源泉。
恩陽古鎮紅軍經理處 王小榮攝
在參觀巴中將帥碑林時,看到有張國濤的塑像,只不過是把他單獨豎在將帥碑林之外。塑像兩邊有對聯,對張國濤的評價還較為公證。上聯是“國破家亡挺身立黨有始卻無終已辯忠奸留史冊”,下聯是“濤驚浪駭分道揚鑣將功難補過非憑成敗論英雄”,這個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要趕著回來參加初中畢業生實驗操作考試相關工作,11日中午飯后(12日是到恩陽中學參觀活動),我們一行就回南溪了。
歡迎訪問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熱點內容
Hot content
視頻推薦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