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國民間人才網 京ICP備2023017440號
王小榮(宜賓)
在南溪區境內的馬家、大坪、林豐(原來的蟠龍)、大觀的云臺、仙臨的紅巖等幾處山區,有著濃厚的宗教信仰、傳說之地,同時也是風景宜人的值得游玩的地方。2016年春,與幾位朋友在一起外出游玩時,談起南溪風物人情,地名掌故,偶得兩句,“仙臨上紅巖尋帝蹤,大觀登云臺覓禪蹤”。這里,就從這偶得的兩句談起,先說一說仙臨的紅巖。
仙臨紅巖小景 王小榮攝
仙臨鎮的紅巖景區,平均海撥560米,地勢險要,宋時就是當時抗擊元兵的前哨。解放初山上還有土匪,在剿匪時有解放軍戰士被土匪殺害,留下“就義場”這個地名,至今山上還留當年的堡壘遺跡。這里還是宗教盛行的場地,有學佛寺、紅廟子、玉尊殿等寺廟,解放前,每年觀音生日都舉行廟會,吸引了來自富順、南溪等地的信男信女,這些寺廟直到上世紀“破四舊”時才被徹底毀壞。
更為傳奇的是,這里一直流傳有一座“百佛寺”,而且說是由一個住在巖腔的叫花子不知花了多少年雕刻修的,但一直沒有人知道建在哪里。直到本世紀初一位農婦在割草時在一處巖壁間無意間發現了被湮沒在爛泥草叢中雕刻的佛像才找到。這一發現驚動了本地專家,但因當時條件不足,沒有挖出,只發現露出地面的佛像。后來才全部開挖出來。
梨花節 王小榮攝
景區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果樹品種有桃、梨、櫻桃、核桃、杏子、李子、柑子、蘋果等。但最為出色的是梨樹。據統計,全部有二萬多株。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梨樹就多達380多株,烏龜背有一村民家門口的那株號稱梨樹王的梨樹,據說其樹齡達300年以上,結果達千斤以上。每年三月中下旬,梨花開時,滿山遍野如煙如雪,在蒼松綠樹掩映下,成片成片的梨花顯得格外皎潔,光彩奪目,是游人賞花觀光的勝境。那年的梨花節去玩時,就發現有許多游客排隊與這棵梨樹王合影留念。
在與主人家交談時,主人家說,這里每年的梨產量達到好幾十萬斤以上,但由于交通限制,爛掉占三分之二以上。現在修了到仙臨、長興的路,接通了富南橋到天生場和飛龍場的公路,紅巖上出產的水果外銷渠道通了。從長興分路上紅巖到芋河溝也只需要10多分鐘就到了。
鄉村景觀 王小榮攝
紅巖上也有成片的油茶林。油茶樹是一種常綠開花喬木,冬天油茶果成熟,是榨油的原料。上世紀70年代,我在原長興六中讀書時,就由學校組織到紅巖山上幫林場摘油茶果。
游紅巖,除景色宜人的風景外,更引人的是當地如“金扁擔”“二郎劈山”等風物傳說,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建文帝與白云禪院。
據嘉慶十八年的《南溪縣志》上記載,白云寺有兩處,一處處于當時的中城鎮,一處位于原石公鄉紅巖的白云寺。但民間認可的還是原石公鄉紅巖景區的白云寺,這里至今還保留著白云寺這一地名。這在探花楊名所撰寫的《白云第一禪林碑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筆者與同事在紅巖留影
舊傳建文帝遭“靖難”時,“師發錦囊”內有緇衣和度牒,有“逢云則住,遇爐則止”之句,后來到了南溪城北三十里的紅巖凌云山,就在此山中隱住下來。民國版的《南溪縣志》上記載說,宋代僧人智徹就到紅巖,斂坐入滅。明代有白云長老居于紅巖凌云寺。嘉慶十八年的《南溪縣志》說,“城中廣福寺,明嘉靖中,縣令高旸作白云僧傳,刻石并書‘白云長老寄跡處’七大字。今傳文剝落不可辨,而大字尚存。按‘白云長老’蓋建文也”。這也只是一種推測。
紅巖的白云寺,始建年代不可考,可惜于解放后因多種原因被毀。據楊名的《白云第一禪林碑記》記載,元至正六年,僧紹蓋掘得石香爐一個,上刻有“白云寺地主徐應宗”幾字,說“邑令無載,不知何許人”,因而該寺得名“白云寺”。文中說,白云寺在宣德八年重建,成化十三年邑主簿王文、鄉宦陳番相繼進行修理,知敘州府事胡津書“大雄寶殿”四字,并命當時龍騰驛“丹粉之”。到了嘉靖年間,知縣毛鵬增修,翰林編修王元正題“白云禪寺”四個字。
農村小景 王小榮攝
文中還說,當時白云寺周圍多是官臣居住,“鄉臣經歷吳萬定、吏目殷守寧、鄭忠等都安居于該寺前側”。后來白云寺還成了路經此地官員住宿、游玩覽勝之地。知縣翁霪霖博學工詩,重農事,常下鄉體察民情而不顧山高路遠。就曾下鄉考察鄉情夜宿白云寺,還作詩一首:“什馬倉皇且息鞭,白云招我作高眠。深林螢火風過竹,隔隴蛙聲水拍田。活到三峨憑選佛,借將一枕便游仙。夢回仍是紅塵路,鴻爪南溪已七年”。翁霪霖最后死于任上,享年七十,其門人挽聯云“道在文章行在德。民懷父母士懷師”。楊名的《白云第一禪林碑記》最后有歌“白兮白兮,其無湟兮。云兮云兮,其入幻兮。白云在天,猶在寺兮。白云在寺,與天齊兮。友風子雨,澤我民兮。山靈呵護,其無窮兮”。
農村小景 王小榮攝
1949年以后,白云寺被作為為學校校址,就是現仙臨中心校下屬的白云寺小學。2020年我在負責整理確認教師檔案工作中,該校的教師來簽字確認檔案信息時就談及過這個學校的沿承,說現在的白云寺只是一個地名了,現在的不少年輕老師只知有白云寺小學而不知曾經還有個什么白云寺廟子了,對他們來說,白云寺只是一個傳說。
紅巖流傳最廣的還是與建文帝有關的民間傳說。有關史料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留下遺詔由皇太孫繼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上臺后搞削藩運動,但他削藩不力,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遭到強勢諸王的強烈反對。最終皇叔朱棣起兵造反,推翻了建文帝,登基當了皇帝,是為明成祖,還撤了建文帝的年號。
紅巖山小景 王小榮攝
蔡東藩在《明史演義》上講,當年建文帝遇“靖難”前,高皇在死前留下一用鐵水焊封存的鐵箱子,交給掌宮太監,并留下遺言,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篋一視,自有方法”。燕王朱棣率兵入城,建文破篋得度牒三張,袈裟僧帽僧鞋三套及剃刀一把、白銀十錠及朱書一紙。度牒上分別是應文、應能和應賢。朱書上說應文從鬼門出,余人從水關御溝出行,薄暮可會集神樂觀西房。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矮扉,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于是,建文及吳王教授楊應能、監察御史葉希賢三人剃頭落發為僧,披著袈裟,藏好度牒按計出宮避難,建文帝及所帶的九人從鬼門出來,即遇神樂觀主持王昇在那里停一小船等侯。王昇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他來此等侯。據蔡東落在《明史演義》中說,到神樂觀與應能等人相合的有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編修趙天泰、程濟等二十二人。后徑往云南、貴州。
紅巖景區 王小榮攝
《永寧州志》上說,“諸葛碑在紅崖曬甲山懸崖上”。傳說當年諸葛亮率領蜀軍與孟獲交戰,三戰壩陵河邊,失敗后退到紅崖山,安營后在此山坡上曬甲,因此紅崖山又稱為曬甲山,并在山上留下至今無人識別的天書,考古界稱為“紅崖天書”。但據有人考證,認為這“紅崖天書”與建文帝有關。至今在貴州省安順地區紅崖山所在地關嶺的當地人中還流傳著這樣一段歌謠,“紅巖(崖)對白巖(崖),金銀十八抬。誰人識得破,雷打巖去抬秤來”。這段民謠在仙臨石公的紅巖地區也有傳唱。我小的時候曾經在仙臨石公紅巖走親戚時就聽當地人說過。
建文帝避難,在四川、云南及貴州留下許多傳說。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去向,民間有多種傳聞版本。其中,有一種傳聞是當年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經過四川來到云南,當年鎮守云南的是鎮國公沐英,而他的三兒子沐晟是建文帝小時候的好朋友,他們情同手足。沐晟就把建文帝送到離昆明約一百公里的武定府,命知府薩周妥善安排,薩周就把建文帝藏在了當地的獅子山出家。
農村景觀 王小榮攝
還有一種傳聞是逃到了福建建寧他的老師周斌處,最后還是出了家。總之,當年建文帝是被燒死在皇宮,還是逃了出來,逃出來又到了何方,都是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還有一種傳說,連朱棣也懷疑建文帝是否是死了,鄭和七下西洋所擔負的一個重要秘密任務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嘉慶十八年的《南溪縣志?人物?仙釋》中有一條關于僧智徹的記載。說“宋僧智徹,父母以暮年始育,徹生而穎異。及六歲入塾館,曾語師曰,吾終身大事競不可了。父母挽媒與聚,徹固辭。遂挾佛經從釋,師號嵩古者,參悟有得。年六十五告其師曰,予欲歸去矣。師曰,將歸何處?徹曰,歸娘家去矣。次日沐浴畢,持杖披緇入紅巖,斂坐入滅。數百年須眉不改”。這里記錄入紅巖“座化”的宋朝僧人智徹,是否與后來流傳于紅巖的、1949年后破四舊時遺骸被當時的造反派打碎的“仙人”有關呢?這也是一個不能解決的謎了。
晨起的農村景觀(現不存在了) 王小榮攝
仙臨原有一個皇帝封的“仙女寺”。這仙女寺也跟朱棣有關。傳說明成祖朱棣帶了仆人朱福一起到四川,路過仙臨時,錯過了客店,也過了吃午飯的時間。正在主仆二人餓得走不動時,只見一個村婦手提籃子向著這邊山上走來。籃子中裝了一大缽飯、一小碗咸菜和一碗炒菜、一瓦罐的肉片湯。原來她是為正在山上勞作的丈夫送午飯的。朱棣二人見了,就向村婦討要。村婦見二人不像是壞人,已經餓得不成樣子了,就把給丈夫吃的午飯讓朱棣主仆二人分吃了。主仆二人吃了飯,有了精神,道了謝,也就離開了。
農村景觀 王小榮攝
在山上勞作的丈夫見過了這么長的時間還沒有送飯了,也餓得不得了,帶著一肚子的氣就沿山路下來。碰到還在路上的妻子,一看,飯沒了。又聽說妻子把給自己的飯送給了毫不相干的兩個男人吃了,本就有一肚子氣的丈夫,更是火冒三丈,懷凝妻子與那位男子有茍且之事,就對妻子又打又罵,村婦受不了委曲,一路走一路哭,來到了一棵歪脖子樹下,撕下身上的衣襟,吊死了。
后來朱棣回到京城,忘不了村婦的這一飯的之恩,就派朱福回到四川,來到仙臨尋找當年救了他們二人的村婦,結果才知當年村婦被她的丈夫冤枉而死了,朱福回京復命。朱棣聽后,大為悲傷,就下令在當年的那座山上修了一座寺廟,塑了村婦的像,并親自為這座寺廟題了“仙女寺”匾額,以紀念這位善良的村婦。
據有關史料顯示,朱棣應該是一個比較親近百姓的皇帝。他在永樂十年七月十一日為迎接即將開工的武當山宮觀營建工程,特別頒布了一道黃榜圣旨,說“皇帝諭官員軍民夫匠人等:……管工官員等,務在撫恤軍民夫匠,用工之時要愛惜他的氣力,體念他的勤勞……恁官員官民人等,好生遵守著我的言語,勤謹用工,不許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故諭”,這是一份十分口語化的圣旨,而且說的全都是大實話。
仙臨的紅巖,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與乾隆相關的傳說。當年乾隆微服巡視來到了仙臨石公的紅巖,看到這里山勢特別,山巒起伏,大有帝王氣勢。于是,他就清點起山頭個數來。但他數來數去,就是只有九十九座山頭,沒有到一百的整數。他不無遺憾地對跟隨他的人說,還是差點氣勢,不能作建皇城之地。后來有人聽說這件事后,就上山認真數了山頭,確實是一百個山頭的整數。他們分析乾隆為什么沒有數對的原因是把他自己所站的那個山頭給忘記了,才造成只有九十九座山頭的結果。
歡迎訪問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熱點內容
Hot content
視頻推薦
VIDEOS